“黄妈妈,您儿子很勇敢很光荣,战场上立大功了!”
“他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,他是好样的!”
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,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,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。1962年,为纪念黄继光牺牲10周年,根据黄继光母亲和战友的回忆,用弹壳铸成了一尊特级英雄铜像。这个铜像中凝练着“全时待战、全域到达”的部队精神,一代代官兵也传承这一美德。
黄妈妈的回忆里,儿子还是青葱少年:
“妈妈,我要去参加志愿军,您可别挡我!”儿子是当年家乡第一个报名参军的。
“妈妈可要好好的。您放心啰,到了部队,我一定争取立功,立大功,给家人争光。”他用鲜血书写功彰。

都以为黄继光是个大个子般的人物,其实他第一次应征就落选了,他只有1.58米,但他对当兵的向往和热爱打动了管事的艾营长,被破格录取。“当兵也不耽误长个啊。再说了,董存瑞个子也不高,还炸了碉堡呢。”
这些新战士对未来充满了憧憬。每天都有几个军官讲习新思想,出了门别想家,要有远大志向,国家太平了,小家才安全。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,是大家喊得次数最多的口号,也最响。这些正义之士迈着雄赳赳气昂昂的脚步踏过了鸭绿江。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,成为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战士,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。
1952年10月14日,“联合国军”向上甘岭志愿军的阵地发动了“金化攻势”。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,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,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。10月19日夜,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.9高地。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,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。“请您把任务派给我吧,我保证完成任务。”黄继光请求担负爆破任务。黄继光将入党申请书及参战决心书也一并交给了指导员冯玉庆,写道:“当看到朝鲜土地上的重重弹痕和一群群的孤儿,不尽(禁)流下眼泪,恨不得将敌垂(碎)尸万段,为孤儿报仇。亲爱的首长,今天是我立功的好机会,我坚决要向敌人讨还这笔血债,为朝鲜的彻底解放而勇敢的(地)战斗……当需要我的时候,我保证不犹豫地献出我的生命,决心用苏军马特洛索夫的英雄气概,去赢得战斗的胜利。请上级放心吧,请慰问团听我的好消息吧……”
距离敌火力点不到50米处,黄继光及战友被发现了,照明弹、探照灯把山坡照的如同白昼,一名战士牺牲,一名身负重伤,黄继光左臂挂彩,背负着重任匍匐前进。距离敌火力点只有不到10米了,黄继光投去手雷,但只炸毁了半边。黄继光此时已经没有手雷了。他爬到了主暗堡射击的死角,用力撑起上身,向上一挺,奋力扑上去,堵住了敌人冒着火舌的枪口,敌人的子弹将他的身体打成了蜂窝,胸腹之处血肉模糊,背部已被洞穿。
“当需要我的时候,我保证不犹豫地献出我的生命。”黄继光以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。21岁的黄继光离开得太过匆忙,甚至留不下一张照片。
“英雄的精神始终指引着我们,我们都是黄继光的传人,我们有信心、有能力完成一切任务,战胜一切来犯之敌。”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政治委员王志国说。担当是一种责任,是一种习惯,特级英雄黄继光所在的连队一致传承黄继光英雄精神,在军事演习、抢险抗洪、抗震救灾等的重大任务中表现出色,被空军授予“空降兵模范六连”“抗洪抢险先锋连”“黄继光英雄连”荣誉称号,被中央军委授予“模范空降兵连”荣誉称号,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、二等功12次、三等功21次。
英雄长眠、精神永存,此时此刻,我们更应该锻造不畏强敌、不怕挑战、敢打敢拼、敢于胜利的精神,用实际行动书写遇事敢出手、遇险敢于上、遇强敢于胜。(杜玉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