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家学之拙见
2020-12-09 08:56:51
“家学”这两个字,在正式思考之前,对我而言就是梁启超和梁思成,就是林怀民和林徽因,就是高晓松和他背后的清华父母及亲友。
我距离家学差得远,以平头百姓家族传承这一层来说,我也没有接受过传统大家族“家学”的熏陶,从家庭中得到的,更多的是处事法则,最多算“技”,距离“学”还差得远。
更多时候,连技能的传授也没有,我们像随意撒在田地里的稻谷野蛮生长,上一代的父母们认为,传授知识,是学校和老师干的事。
终于有了小家庭,自己做了父母,才能更多理解“家学”二字。
首先,对于孩子的养育,我的中心思想是快乐。如果把家学理解成“重点在于营造家庭环境”,那我的原则就是营造一个快乐的家。甚至有时候,对和错,都放在后面。
其次,我把家学也理解成“好习惯的培养”,家庭带给一个人的好榜样,好习惯是非常强大的。
谈深一点,所谓的家学,就是让下一代,比我们更能接近真实的自己。我们所积累的所有财富与资源,并不是要全部交给他,而是让他在这一切的对照之中,比我们能更快的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不虚掷时光与人生。
我和好朋友聊天,说到有些小孩天生占有优秀的教育资源,比如才三岁半,父母就会担心孩子中考考不到700分进不去最顶尖的中学怎么办。
还记得有个北京的状元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如今中国农村的孩子,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。像我,属于中产阶级的孩子,而且还生在大城市,所以教育资源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,这就决定了我能比农村孩子走很多捷径……”
我们再努力给孩子提供资源,也比不上一些天生就有资源的人。另一个角度讲,以后肯定也会有相当大一部分比我们的孩子资源少的人,比我们的孩子更优秀。
以我们自身为例,我们现在和很多资源比我们好很多的人取得的成就不相上下,我们算是超越了他们;也有很多资源很差的人,超越了我们。所以自身才是重点。
而家学,就是在孩子自身茁壮成长时候的肥料,做父母的尽可能多提供,资源有限也坦诚一点。没有世俗所谓的最肥沃的肥料,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找到开心、平和、坦然等其他肥料。
这就是我对于“家学”的一点拙见。(权玉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