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是实现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核心,成功的品牌秘诀在于商业技巧。正在召开的陕西“两会”上,由陕西汉水硒谷独家冠名各界导报“两会聚焦陕西品牌”特别栏目,围绕陕西品牌的发展,引发代表们热议。
省政协委员刘西艳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全世界16亿人食用清真食品,按道理说市场很大,但为什么就是走不出去?
过去,羊肉泡馍和兵马俑是陕西的两张名片。如今,逛回民街已成为游客写进行程的一处景点,一定程度上给清真食品走出去提供了机会。
这让刘西艳一度认为清真食品迎来了春天。可事实上,清真食品并没有因为广大游客买账而变得销路广开。
“游客购买力还不足以拉动整个陕西清真食品市场,主要是出口量太小了。”刘西艳快人快语,一语道破。
“清真食品的国际认证被称为‘哈俩力’,意思是合法的。如果没有该认证,国际就不会承认,就很难在国外站住脚。”刘西艳无奈地表示,现在陕西就没有该认证,导致我省清真食品出口量只占生产总量的1%。
清真食品的尴尬同样发生在西凤酒、银桥乳业等品牌身上。省政协委员雷西萍感触颇深:“西凤酒和银桥是我省知名品牌,但出了陕西后,还能看到吗?过去曾辉煌一时的黄河彩电没有了,老孙家、西安饭庄等品牌也已是‘明日黄花’。”
雷西萍不禁发问,我省一些品牌连陕西都走不出去,何谈迈向世界?她认为,这和陕西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薄弱不无关系。
“在品牌建设方面,北上广深做得最好,甚至山东、福建等省份也把我省甩在身后。”雷西萍说,这给陕西企业提出了品牌建设、拓展的新要求。
雷西萍建议,我省应研究制定支持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,加大政府扶持力度,建立稳定的名牌工作投入机制,加快名牌战略法制化进程。
在雷西萍看来,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,保护企业自主创新和争创名牌积极性,加强对名牌产品宣传力度,营造有利于名牌产品成长的土壤尤为重要。
刘西艳说:“清真食品应改变传统的高油、高糖、高盐的制作方法,同时在产品精细化、包装上做文章,逐渐走上食品工业化道路,这需要企业不断推进生产机械化和标准化,但要建立在政府投入、扶持的基础上。”
刘西艳认为,清真食品做强做大,关键在于做强,要在“强”字上下功夫。“只有做强才能做大,如果不能做强,即使做大了,也是假大空,不可能走得更远。
来源:各界导报首席记者 原登荣 文